青矜

扭曲爬行的铜仁女

观《北平无战事》随感之二——民国:一个人人都会背诗的时代

同上一篇,无条理无文体的一点随性感悟。


看完《北平》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深深折服于作者刘和平老师深厚的文学素养,或者说国学修养?也许是我看的电视剧不多,或者孤陋寡闻。然而我确实感到现代很多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很少能再多方面、并且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文化根基,包括戏剧、古文、古诗词、近体诗等等方面。一半是因为题材限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究竟付出了多少。反正据我所知,《北平》应该是打磨了七年,并且多次返工。刘和平老师可以说是绝非高产的作家,但是只要翻翻他的作品,你很容易就能发现几乎部部目今都被奉为经典,而且几乎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再想想如今那些网络签约作家,为了完成一天必须多少多少字的任务,可以说是日日都很辛苦,当然也很高产了。但是当无聊的人们图完一乐之后,有多少能被人们记住?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说实在话,在整个观剧过程中,每当我看完一场某人念出一句诗或是引用了古文中的某一句话,另一个人就能马上接上下一句或是立刻指出此句的出处的时候,我都有种疑惑,那就是,到底现在的我们,现在的学生们,都在学些什么?本来一开始,我免不了以为可能是我一个人知道的少,但是看见弹幕上一大堆人都在感慨“好有文化”、“这是什么诗”的时候,我想我便不可能再误解所有人意思。事实上就是这样——曾经的大学生,或者说民国时期以及初建国时期的大学生们,甚至连书读得并不算多的那些军职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把这些当做家常便饭。当然,现在的中小学课本也有很多诗词是必背的,很多必修必知的古文也是让大家深恶痛绝的“背诵全文”。但我真的很想知道,当一些人一边痛恨古人把那些艰难晦涩的句子写得那么长一边咬牙切齿地背诵的时候,还有多少人是应付完毕业考试后——甚至还没毕业就把所学都还给老师了?我更想知道的是,学生们除了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考卷上换取分数以外,又有多少人能广泛自然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兴奋、愤怒、悲伤的时候开口闭口只会用一个“卧槽”。


就连现代也是一样。我想很多人可能都知道这一点,写作文的时候,如果能熟练运用一些诗词、古文,必将是一个非常亮眼的采分点。甚至有的学校会实现出想得低分都难的效果。由此也看出,尽管也许并不引人注意,我国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推崇国学的,从近些年来央视盛行的那些节目也可以看出来。想到这一点,我总算还不至于太绝望。接下来的,自然还是要靠吾辈自行努力。虽然目前来看,我还是不得不悲伤的承认,努力了的只是少数一部分人,而且应该是从小努力也不是临时抱佛脚那种。如果你随便从一个二三流大学拉一个大学生出来(一流的就不好说了,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肯定有文化修养的会比例较大),我想更大的可能性依然是他对目今流行什么电视剧电影、小说、体育比赛、游戏如数家珍,却分不清什么是新月派(北平里多次提到的一个流派)诗人。甚至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许多人直到大学也没有完整的读过四大名著。最让我悲伤的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哪怕一个月至少读一本书。


其实前面说的一大堆也仅仅局限于读书这一方面。然而事实上,那个时代的人们,业余生活或许比现在还要丰富。现在的我们业余都喜欢做什么呢?上网、旅游,逛街,宅在家里醉生梦死,可能是最常见的状态,连我自己也不能否认我没做过这些事。说实在的,旅游、逛街还算体力活动,更多的年轻人还是更喜欢宅在家追剧看小说看电影打游戏吧。总之,手机在手,天下我有。一天不出屋也绝对没关系,反正饿不死。


下面我再来总结一下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上流社会人士或者只是读过书的人都有可能学习什么或者会哪些技能。先拿北平举例,肯定包含诗词、音乐、戏曲、诗词古文,包括近代诗等多个方面。我们都知道,方家的文化熏陶氛围是很严重的,这跟方行长是个海归的博士,以及家族的家传应该有很大关系。后果就是,即使大方这种常年混在军队,小方只上到初中毕业的悲剧孩子,也依然很有文化素养。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从他们幼年时他们爹便有事没事教他们背诗,并深切理解其中含义。从体现出的剧情来看,大方是会唱歌(还是外文圣母颂)背诗的,小方也是懂诗的(著名的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古籍典故也是知道的(记不记得方爹提出的“色难”问题),字写得很好。小妈不仅擅长戏文唱曲儿,历史典故(跟方爹讲的淝水之战)更是信手拈来。方行长本人更不用说了,会弹钢琴,引用诗词古文的地方更是不胜枚举,我也实在没记住那么多。至于木兰、孝钰等人,都是大学生,自然也是背起诗来有的我都不知出处。梁教授那就更不用说了,不然人家怎么当得教授?军职方面的人,有可达鸭这个例子。领导人方面,建丰同志也是个鲜活例子。详细的我就不一一说过,很可能也有遗漏,但我当然记不住所有的。


既然举的是民国之例,我便不可避免的又想到了另一部我也很喜欢的民国剧《伪装者》,虽然整体质量我承认远不如北平,但是结合几版小说以及电视剧中的情节来看,我实在不能不同样佩服剧中人物的多才多艺,戏剧、绘画、音乐、诗书、外语、武术、体育运动,甚至调香,皆有涉及。其实以前我曾写过其中某一个人物的专题文章,里面已经长篇大论地提及到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子弟都掌握了哪些本领。事实上,里面的各个角色仍然是展现了丰富的业余生活。虽然如今很多有钱人也在尽量把孩子往多才多艺培养,然而我只能说都是祖宗们玩剩下的……甚至因为,功利心太重,已经体会不到什么乐趣了。记得以前我曾经看到别人提到过,原本当时的文艺青年最流行的日常就是音乐、绘画、写诗,甚至包括烹饪,这点我当时还不知道,所以稍有意外,但是不包括洗碗。这一点倒是很有趣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以上例子都不过是人写出来的故事,未必真的如此。然而我还是想说,所谓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有事实根据的基础,来源于素材的收集。我不想再继续长篇大论讲述通过翻史料以及看真正的民国时期的文豪所写作的纪实文章来一一辩证这种真实性。其实我写这篇不知道具体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具体想讲述论证什么的东西原本也是心有感慨,一时兴起。憋了好几天,最后还是决定写出来。不是为了求认可,当然也不是为了继续有的人来理解不了还秀下限,只希望同样有这种认知的人万一能看到,可以和我,和我们,和新的时代,一起继续努力。虽然历史周而复始,但是我们始终不能放弃文化、修养,和属于民族的基奠。


完成于2017/4/5 21:30


评论
热度(8)
© 青矜 | Powered by LOFTER